“肥水”要流“外人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谈技术创新

“肥水”要流“外人田”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谈技术创新

 

本报记者 林江艳

 

去年1228日,计算机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国杰被正式任命为中科院计算所所长。近4个月过去了,李国杰带领着计算所在全国科研院所改革大潮的风风雨雨中走过。作为信息领域的国立研究所,计算所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420日下午57点,在计算所大部分工作人员下班的时间里,公务繁忙的李国杰所长约见记者,谈谈了他对计算所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方向的定位,以及对当前科技创新的看法。他说:计算所当前的目标是:

 

3年左右形成拥有2亿元知识产权的“孵化器”

李国杰所长充满信心地表示,如果信息技术仍然按照当前的高速度发展的话,如果社会对IT新技术及成果的需求仍是按当前的高速度发展的话,计算所完全有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成果的“孵化器”。计算所计划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拥有2亿元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的“孵化器”。现在,计算所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主要方向。第一是高性能计算机,计算所有大批顶尖人才在进行与高性能计算机有关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硬件、算法等各方面的研究。第二是与Internet有关的软件研究,包括企业信息化平台、安全软件、管理软件、知识处理、可视化等等。第三个方向是4C融合,即“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Consumer Electronics(消费类电子产品)、Content(内容)”融合技术,即网络与数字化技术。其中每个研究方向都包含10多个可以形成成果的课题,他们是孵化器的摇篮。

李所长认为,当前社会对IT领域新技术的高速需求,使大批拥有大笔资金的企业来找计算所,尤其是传统企业。他们需要向高科技发展,首先盯上了像计算所这样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上个月,以房地产为主业的香港宏安集团向计算所无偿赞助1500万元人民币就是一个例子。很多内地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也在积极寻求与计算所合作。李所长说,有一次,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板来找他:

 

“李老师,告诉我您的帐户,我给您打入2000万”

李所长非常奇怪。为什么?为的是与计算所未来的合作。李国杰认为,以往,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事。知识分子也许永远摆脱不了清高的臭架子,永远都要挨“板子”,所以科学界需要改变观念。现在情况不同了,要改变观念的主要是企业界。像宏安集团,像刚才提到的内地民营企业,他们意识到要寻找新的产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首先要寻找有创新的技术和思想,寻找高科技,而计算所正是技术创新之源。李所长说:“我现在不用出门,上门来找我们谈技术合作的已经把我的时间排的满满的了。除了刚才提到的国内这家民营公司,我还可以举个例子。我们正要开通一个名为www.net114.com的网站,类似于电话114查询台,主要做技术服务。我们仅仅是有这样一个计划,尚没有具体的产品和技术实施,香港一家卓能公司就承认我们投入900万港币无形资产。”这说明了一个道理:

 

IT领域紧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思想,创意

上市企业与像计算所这样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联盟,可能成为企业炒作的一个题材,带动其股票上涨。但是,李国杰所长认为,大部分企业来找计算所谈合作,都是为了长远的发展。大部分企业是有眼光的,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他们看中的是高科技,希望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进军。“因此,我对投资者来者不拒,双向选择。”李所长说。这也是计算所能够成为孵化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他补充道:国有企业谈起合作来似乎难一些。

当然,企业是永远都是要追求利润的,企业对计算所的投入终将希望得到回报。如果计算所忙于和企业合作,是否影响其基础研究?是否与其“国立研究所”的任务相矛盾?李所长的意见是恰恰相反。企业对计算所的投入,正好可以作为计算所的投入,继续维持计算所进行基础研究所需要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计算所所做的研究是基础研究,比如上文提到的3个方向,这些都不是企业所做的,也不是为企业做的,计算所不是为某个企业做某个小东西的研究。但国立研究所的研究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即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溢出”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被证实,比如Internet,如果没有30年的积累,它难以形成当前如此火暴的产业。这就是国立研究机构的价值所在。中国需要国立研究所吗?李所长认为:

 

中国需要国立研究院。媒体在说这个问题时为什么总是羞羞答答?

但是,重视国立研究所不等于重返象牙塔

我希望有“国立科研机构法”

李国杰所长指出,长期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不论是IT领域还是非IT领域,国立科研机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德国的GMD、法国的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印度的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它甚至直属于印度总理办公室)等,都是当地信息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带动了当地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许有人会讲,在美国,最好的科研机构在企业,如IBM的华生实验室、AT&T Bell实验室(Lucent Bell实验室)等,但毕竟美国的企业实力一般国家是无法相比的。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部委科研机构改革,将其改制为企业。李所长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但国家需要国立研究所与这种改制并不矛盾。朱容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三种类型的研究所提出不同要求,包括进行基础研究的高层次科研院所、进行应用研究的部委所属科研院所、进行环保研究的科研院所,而像计算所这样的研究所应该是属第一层次,应该是国立研究所。遗憾的是,当前,媒体在宣传上对我国是否需要国立研究机构总是羞羞答答的。他说:“我希望国家有立法,来进行国立科研院所的管理和资金保障。”

为什么不敢强调国立研究所?原因非常简单,就是经费问题,国家无法保障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李所长认为:“国家对我们经费投入不足,要求科研人员去争取经费和项目,争到就有,争不到就没有。国家希望通过这种机制来增加科研院所的竞争,使之有危机感。但是,我认为对于国立研究所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我的意见是,国家对国立研究机构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通过竞争研究所的所长来保证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中国拥有这样多优秀的人才,不会找不到称职的所长。”

 

中关村技术创新的源头在哪里?

中关村是当前火热的话题。国家和北京市都将投入巨资来开发和建设中关村,似乎非把它建成“硅谷”不可。中关村被定位成技术创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李国杰所长认为,中关村的发展不是长期短期的问题,而是中关村作为成果转化基地,其成果源头在哪里?在中关村地区,聚集了计算所、软件所、自动化所等众多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北大等同样具有高水平科研力量的高校,他们应该成为中关村创新之源,成为科技成果的源头。李所长说:“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计算所办成成果源头,这是计算所作为孵化器的价值的体现。”

至于如何将这些源头的成果变成产品,李所长的意见是:

 

“肥水”一定要流“外人田”

除了极少数的全能人才外,一般而言,科学家当不了企业家,企业应该由企业家去办

长期以来,科技界和教育界一讲到科研成果转化,主要是指自己办企业,比如北大的方正,清华的同创和紫光,科学院的联想等等。这些企业对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李所长说:“这社会一定需要分工。我们有多面手,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人员都适合当企业家。对于产业,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贡献,企业家有企业家的贡献。科学界和企业界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因此,肥水一定要流外人田。企业应该由企业家去办。科学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并不是要看他们是不是在一个楼里上班,是不是一个公司或机构,而是看科研成果转化的程度。”

 

人才流动20%。高吗?我觉得还可以再高些

谈起人才,李所长主动告诉记者,计算所的人才流动是20%。很多人都认为这一数字太高了,而李所长的意见却又是相反,他认为这个数还可以再高点。计算所培养这些人是有投入的,而他们离开计算所并不意味着投入的损失。计算所的人才带着成果出去开办公司,他们对社会和产业的贡献,体现了计算所作为国立研究机构的价值,是对国家投入的回报,也是对计算所的回报。这种回报是无形的。另一方面,他们使用计算所的成果,应该给计算所付费,或者计算所应该持有他们所办企业的股份,计算所现有员工也可以通过拥有股份来共享成果,这对大家都是公平的。这又是计算所孵化器的体现。

但是,李国杰所长认为,我国小公司的发展环境并不是特别好,很多优秀的小公司难以壮大起来。中关村缺的不仅是优秀的小公司,更缺乏有眼光、有判断力的大企业和企业家,也就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像Cisco这样的大企业。或许,今后的环境会好些。那时,计算所作为优秀小公司的孵化器的价值无疑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