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计算所四十五周年所庆大会报告(2001年)
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计算所四十五周年所庆大会报告(2001年)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中科院计算所向今天到会参加计算所45周年所庆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来宾表示衷心地感谢。向45周年来在计算所工作学习,为发展我国计算机事业顽强拼搏的所有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支撑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45周年来支持计算所发展的政府各部门领导、合作科研单位、企业和广大用户表示由衷的谢意。
45年前,年轻的共和国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制定我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时,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于1956年诞生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创建中科院计算所的英明决策将作为我国科技规划的典范之一永载史册。
计算所筹建阶段采取了“先集中后分散”的组建原则,通过举办训练班培养了700余名大学本科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为我国发展计算机事业培养了第一批种子队伍。我国计算机界有十九位院士在计算所工作或学习过。计算所的筹建谱写了我国计算机事业创业的历史篇章。计算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从6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从计算所分离出来,分别成立了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即现在的771所)、中科院计算中心、中科院软件所和中科院网络中心。经过45年努力,我国计算机科研与产业的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面对新的挑战,比如高性能CPU芯片的研制生产,我们所处的形势其实与1956年成立计算所时差不多,全国真正内行的人很少。但现在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回顾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业史时我们深深体会到“先集中后分散”,集中全国力量干大事,突破核心技术,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所隆重庆祝建所45周年,其用意之一就是呼吁科技界发扬当年全国大协作的优良传统,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突破影响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积极面对我国进入WTO的严峻挑战,实实在在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
从成立计算所到80年代初,计算所的主要任务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先后研制成功103、104、107、119、111、717、013、757等先进的计算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第一批之一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一台向量计算机都是在计算所研制成功的成果。这些计算机,特别被誉为“功勋机”的109丙机,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从80年代开始,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划时代改革,计算所也从面向国防建设转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计算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汉字微机研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汉字操作系统计算机GF20/11A,1985年完成LX-PC联想式汉字微机系统研制,后来转化为联想汉卡。计算所选择石油物探部门为主要突破口,先后研制成功150-AP高速数据处理机与KJ-8920大型数据处理系统。同时面向社会需求,开展了大量网络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计算所是一个综合计算技术研究所,几十年来在操作系统、编译技术、网络、数值计算、磁盘等外部设备、CAD、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结构与工艺以及计算机电源等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成果。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计算所与其他科研单位一样,也有科研与经济脱离的“两张皮”问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80年代初一批计算所员工勇敢地下海,创办了以计算所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公司。后来,计算所公司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界的龙头企业联想集团。当时计算所领导的开明的扶植政策和计算所的无形资产以及人力物力支持促进了联想集团的发展,联想集团的成功也是计算所对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大贡献。联想集团壮大以后又反过来支持了计算所的体制改革与人员分流。联想集团通过利润返还等措施支持了计算所的科研与计算所二部的发展,计算所几百名退休职工的生活福利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过一段时间艰难的探索,科学院找到了既有利于计算所又有利于联想发展的正确道路,即计算所作为国立研究所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任务,在科学院的领导下为知识创新做贡献,同时在联想内部设立企业研究院直接为联想服务。计算所的一些骨干科研人员调到联想研究院担任领导职务,为创建联想研究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在计算所与联想集团的关系已基本理顺,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支持,从不同的方面为促进国家信息化,发展计算机产业做贡献。
在计算所的发展历程中,国家863计划的支持有着特殊的意义。1990年依托计算所建立的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曾被宋健同志喻为新时期的黄埔军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国家智能中心已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的一支重要力量。在863计划智能机主题专家组的正确指导下,智能中心选择了正确的科研方向,先后研制成功曙光一号、曙光1000、曙光2000、曙光3000等高性能计算机。在参观考察曙光服务器以后,美国技术情报中心称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已从落后走到非常接近西方的水平。以曙光一号知识产权为基础成立的深圳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经过五年努力,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性能服务器的主要供应商,先后推出了天潮、天演、天阔三大系列30多种型号的服务器,在高档服务器市场上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今年已借壳深圳科技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曙光公司的发展壮大是计算所创建联想集团之后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道路上又一次成功的探索。
科学院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为计算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所将原来的22个室浓缩为6个研究室,将科研任务凝练为高端计算、4C融合的信息网络和智能化软件三个主要方向。计算所力争成为计算机领域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所,成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源地,力争为提高我国的GDP,增强综合国力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两年多来,计算所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已取得以曙光3000和龙芯CPU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龙芯CPU是在150万门的FPGA上实现的通用CPU验证芯片,含600多万晶体管,执行250多条指令,与MIPS芯片完全兼容,具有高效率的64位浮点流水线,采用了当代先进CPU的主要技术并有所创新。10月10日通过的权威专家鉴定认为龙芯CPU在通用CPU体系结构设计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龙芯CPU验证芯片提前研制成功又一次向社会证明:计算所有一支敢于并善于啃硬骨头的队伍,说到做到,值得信赖。计算所计划明年投片生产,有望得到奔腾-II水平的高性能通用CPU。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带来的变化使所内外人士看到了计算所重铸辉煌的希望。
计算所能不能成为一流的国立研究所,关键在于能不能吸引到一流的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陆汝钤、高庆狮、张景中三位院士已到计算所工作。目前在计算所工作的院士已有六名。五位杰出的海外学者(包括台湾的一名教授)回国到计算所工作。一批国外著名的教授、学者与计算所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计算所的年青学者正在脱颖而出。年青的研究生已成为计算所的一支有生力量。今年计算所招收90名博士,目前在学研究生已接近400人。为了探索技术转移的新路子,计算所开展了企业孵化工作,这两年成立了京泰网络、中科力腾和神州网信三个公司,并在尝试在外地高技术开发区建立计算所分部,计算所技术辐射的能力正在日益扩大。计算所与Intel、Nokia等公司有实质性的项目合作,这次会上将与联想研究院、苏州、宁波开发区签定合作协议。
在计算所45年的发展历史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计算所45年的发展史是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人员在艰难的长途跋涉中顽强拼搏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科技人员为国分忧敢挑重担的爱国精神和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充分证明中国科学院有一支值得全国人民信赖的科研队伍。我们为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而自豪,同时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所离国际著名研究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许多方面还起不到科研国家队的作用。几十年来,计算所还没有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创造在业界广泛采用被认定为国际工业标准。计算所对国家GDP增长的实际贡献也与国家的投入以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不相称,计算所还没有建立作为国立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研工作园区。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曲折与困难,我们深信,在今后二十年内,计算所一定会与全国科技界、企业界真诚合作,把中国建设成名副其实的科技强国与经济强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我国计算机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