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计算所美好的明天------致全所中层干部与科研骨干的公开信
共创计算所美好的明天
------致全所中层干部与科研骨干的公开信
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申奥成功、加入世贸使得新世纪的第一年就极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而计算所人在刚刚体味了45周年所庆带来的激动与自豪后,又将面对加入WTO后全面开放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身处改革大潮前沿,秉承国立研究所传统,我们对计算所肩负的使命正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经历了多年来改革历程中的上下求索,计算所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未雨绸缪,及时总结昨天,把握今天,规划明天才能使计算所在未来几年内有更大的跨越。
经过了这几年的改革,计算所逐步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的队伍,有了这支精干队伍,我们就有了取胜的决心和信心。在2001年短短的一年里,计算所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吸收引进了海内外的各种人才数十名,由年初的160余人扩大至现在的200余人,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加上我们所的近400个研究生,我们形成了约600人的团队,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导力量。我们还要继续培养与引进尖子人才,后浪推前浪,在竞争中造就一支既有开拓创新精神,又有真才实学踏实肯干的科研队伍。当然,我们也感谢联想集团替我们管理二部人员,使得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轻装前进,取得了大跨越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为计算所提供了再一次腾飞的历史机遇,计算所新的定位是从事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提供IT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并将其推动形成工业标准,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研究所。在这个理念上,我们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承担基础性研究任务与5-10年内可能产业化的前瞻性研究;通过技术转移支持信息产业发展,侧重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力争对制定行业标准做出贡献,努力使技术辐射到更多的地方。计算所不仅要对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实质性贡献,而且要成为国际上有名的研究所,在国际计算机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计算所的科研主体是高性能计算机(国家智能机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软件五个研究室和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依托在计算所与曙光公司的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也是计算所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计算所还将与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形成联合实验室,与世界顶级科研团体和公司的合作也使计算所走在高技术发展的前沿。计算所不会重复走过去十多年所办公司的老路,而是采取企业孵化的形式形成孵化器,推广计算所的高新技术,推动市场化的进程。台湾工业研究院在孵化企业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要加以借鉴。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吸引企业的资金,与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上述工作综合起来,就是计算所要为IT产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并推动形成工业标准。
现在,计算所正在积极争取与各地方政府合作,在技术与人才方面为其提供依托,将计算所的智力与外地的人力物力资源结合,加速成果转化与技术辐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计划在几个大城市建立分所机构,推广计算所的成功模式,形成专业化科研机构的体系,勾画计算所宏伟的发展蓝图。
面对计算所高速发展的态势,各研究室如何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凝炼科研目标,始终站在科技的最前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争取更宽裕的经费支持,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最大限度地创造科研的效率与效益,值得我们每个室主任深思,并要积极想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面对科研部门日益增多的需求,保证计算所快速发展,后系统部门也要调整以往的工作模式,使之更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诸如如何保证分支机构的创立,如何配合协助研究室搞好科研规划,如何使计算所的成果更好地融入全社会等等,都是摆在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
高速发展必然要求人员观念的改变和人员素质的加强。首先是创新意识。历史证明,创新成果往往在不受重视的条件下甚至逆境中产生。往往不是提供好了一切条件,才能做出一个科研成果来,而是要在条件不够的情况下,自己努力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这里面常包含重要的创新。其次是开放性。未来计算所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几千人的大所(包括分所与研究生及其他流动人员),有多大胸怀,才能干多大事业。每个人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样才会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壮大。再次要走专业化的道路。目前有些科研人员又是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比较低。以后我们要创出一个新的模式来,分工更明确,每个环节保持无缝的链接,大家为了共同发展壮大的目的紧密团结在一起。
2001年是计算所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的重要一年,计算所的工作已经逐步走入正轨。在未来几年的日子里,我们要沿着既定目标,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把计算所建成国际先进水准的科研院所而努力拼搏。
计算所所务会
20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