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知识经济从数字背后做起
发展知识经济从数字背后做起
李国杰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知识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于知识的发现、传播与创新应用,但在一个国家中知识能否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则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领导与大众对待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态度甚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偏好与价值观。现在人们在安排处置人才、技术(知识)、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时,重资金轻人才,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向知识经济过渡首先不是大量花钱买外国先进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而应先在改变观念上下功夫,先从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抓起,先从知识的创新应用(即知识直接或间接变成钱)抓起。
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各行各业信息化是迈向知识经济的前提。但是,搞信息化究竟是为了什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我国搞任何建设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我们在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成绩时往往注重一些与目的并不直接有关的数字,如微机卖了多少台、光缆铺了多少公里、信息存储了多少GB等等,对待信息与知识如同物质生产一样,较少统计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数字背后发生了什么,即这些信息基础设施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洛桑经管学院曾对全世界46个国家的计算机应用状况做过统计,中国计算机使用量占全球使用量的1.1%,排名第12位。但信息技术满足企业需要程度排名倒数第3(第44位),只得了3.83分(满分10分)。这一统计结果说明我们已拥有可观数量的计算机,但计算机应用效果却较差。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我们不应一味地购置最新最先进的计算机,而是尽量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计算机在它的生命周期内多产生效益。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数字化。只有把信息变成知识,再将这些知识变成巨大的社会财富才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事。所谓信息资源建设并不是把一大堆信息数字化以后联在网络中就了事。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于信息的加工、组织、管理和从信息库中挖掘知识。因此,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应坚定不移地从应用抓起,从服务抓起。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工作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形式主义。我体会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是热衷于不反映实际效果的表面数字。我们吃形式主义的苦头已经不少了,在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下决心反对形式主义,做事讲求实效。
向知识经济过渡,让我们从数字背后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