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共性关键技术,走“珍珠换玛瑙”之路

做共性关键技术,走“珍珠换玛瑙”之路

李国杰

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确有不少收获,其中有两件事情引起我长时间的反思。第一件是我12月中旬应邀参加日本东京大学板村健教授主持的T-Engine国际论坛。板村健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TRON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一直坚持了20年,如今TRON实时操作系统发展为T-KernelT-Engine,已在90%以上的日本手机中使用,在汽车等设备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上占有60%以上市场,全世界已有30亿设备安装有不同形式的T-KernelTRON已成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也是目前正在推广的Ubiquitous Computing的核心软件。板村健教授将TRON完全开放,没有从如此广泛应用的系统软件中收到一分钱回报,我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授有如此广阔的胸怀感到由衷的钦佩,另一方面高度赞誉他20年磨一剑坚持做共性关键技术的韧劲。我认为他应该是计算所学习的榜样。第二件事情是华为公司在座谈中讲,过去他们每年拿出上亿元资金支持大学和科研单位做预研,近两年逐年减少,2003年已降到1000万元以下,原因是大学与科研单位与他们自己做的在同一层次,而且不如他们做得好。也就是说,我国大学与科研单位拿不出先进企业真正需要的共性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这两件事使我不断地扪心自问,像计算所这样的国立科研机构究竟应该做什么研究。

在经过反复讨论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总体组的研究报告中写下了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如果说我国科技工作过去也还存在一些失误与教训,那么最大的教训就在于急功近利,未能一贯遵循科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未能营造出真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未能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我们应深刻听取这一教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使我国的研究成果能带动全局地提升与突破。

我们常常讲“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很少认真想过究竟什么样的科研才算“有所为”。我国不少科研计划支持的项目自认为是“有所为”,但由于没有很慎重地选择突破口,又没有做到比别人更高的水平,没有做到“共性关键”这一层次,因此很难有较大的影响。我想衡量是不是真正“有所为”的一个检验标准是做同样科研的竞争对手承认你比他强,甚至他在这个方向决定“有所不为”。当然,科研是你追我赶,永无止境的事,也许别人今后走另外的路超过我们。但我们做一件事应当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只要市场对外开放的领域我们一定做不过外国,只有像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这样的技术,外国不卖,我们就能搞上去。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就应当有与外国公司在市场上较量的勇气与本事。我们的基础差,投资少,不可能每件事都争过别人,但在某些选定的领域和方向上完全有可能做得比外国好。事实上,计算所在MIPS微体系结构设计、基于开放源码的编译器、IPv6协议测试、视音频的编解码、知识网格的模型等方面就不比外国人差,至少是同一层次,即所谓world-class水平。只要我们自己有货真价实的好珍珠,就不愁换不到玛瑙。长期以来,大家习惯用市场换技术或用资源换技术,但真正用市场换来的技术并不多。计算所要走出用“珍珠”换“玛瑙”的创新之路,也就是以技术换技术的道路。我们既要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独立自主发展战略高技术的精神与气魄,又要坚持开放创新,以全球眼光审视我们的科研选题与成果。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的要走的路。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