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产研学的分工与合作
关于用产研学的分工与合作
李国杰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移的好形式,但提法欠全面,我认为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用产研学分工合作”。在“产研学”前面增加一个“用”字是因为满足用户的需求既是产研学合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按“用产研学”次序排列恰好构成一条需求链,前一级的难题与需求正是下一级的课题与任务。强调分工合作是因为我国既有长期没有解决的科研教学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又有分工不清,各部门自成一体,以小农经济思想搞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一、进入信息社会需要做宏观结构调整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产业和科研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信息的采集、加工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所需设备的研制与生产,信息化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各种信息服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等必将打破原有的行业分工,逐步形成适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新的分工。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单位为了追赶信息化潮流,不管大单位还是小单位,都要吸收几个懂计算机与通信的技术人员,成立信息中心或电脑室。每个部门、单位采购什么样的设备,建个什么样的网和信息系统,往往都要头头拍板决定。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究竟什么产品最有发展前途,什么技术最终会成为工业标准,连信息产业界的权威也未必能正确预见,要求用户单位自己做出正确判断实在是免为其难。实际上,除了实力很强的部门之外,设备选型和设计方案应该由专门的咨询机构(企业)和对用户负责的系统集成企业来做。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信息内容(Contents)走向了4C融合的道路,用户需要提供4个C的服务,产业、科研和教育都要围绕4C融合做调整。单独为一个C搞一套产、研、学相结合的体系,甚至试图用一个C制约或管住其他3个C显然不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
二、用户是振兴民族信息产业的功臣
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不仅是产业界的事,用户、科研、教育单位都为民族产业的振兴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率先选购国产设备和软件的用户,他们是振兴民族信息产业最大的功臣。我们自己设计生产的产品只有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提高竞争力。我国已开始进入市场经济轨道,但不少行业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明显。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的权力还是掌握在政府官员和行业领导手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信息产业能否振兴主要取决于各行业部门和各省市领导的态度。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已涌现一批热心支持民族信息产业、对国产设备与软件有爱心的领导。以推广曙光服务器为例,天津副市长曲维技亲自组织领导在天津市税务、商场、海关和教育科研四个领域全面推广曙光服务器,石油工业总公司科技司向全行业发了推广曙光各系列计算机的红头文件,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答应以校方一定补贴方式支持各系实验室大量选购曙光计算机,还有许多不一一例举了。这些领导是振兴民族信息产业名副其实的功臣。只要各级领导把为振兴民族产业尽力做为自己的主要政绩之一来考虑,我国的民族信息产业就大有希望。
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争夺的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许多人往往注意到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性而忽视了发展高技术产业对防范金融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最近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靠房地产和证券炒热的经济是经不起风浪的,只有建立在自有知识产权基础的高技术产业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各行各业稳定发展。美国近七年来经济稳定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主要得益于高技术企业,特别是像IBM,Intel,Microsoft这样的信息产业。单个高技术产品走向市场有较大风险,而基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发展总体来讲风险较小,这也许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条辩证规律。我国已制定了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民族信息产业是落实这一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决不能掉以轻心。
三、人才培养与人才转移
过去讲产学研结合多半是从研究课题和成果转移出发,但纵观几十年的历史,我国的科研成果真正使企业受益、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并不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这种成果接力棒方式是否有固有的毛病,企业、研究单位和大学是不是在定位上有不妥之处。成果转移不畅或者说科技贡献率不高无非是两条原因:一是科研选题不当,所谓科研成果实际上没有市场需求,二是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消化吸收不了科研成果。如果企业技术力量很强,不但能做二次开发,而且可以给科研部门出题,因此解决两张皮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而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措施是向企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
一般来讲,成果的转移总伴随人才的转移,纯粹的交文档方式的转移往往难以成功。实际上,企业对教育部门最大的需求是提供能为企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就信息产业而言,目前教育部门提供人才的数量与素质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这些年,高等院校一流的毕业生要么出国要么进外企,留校当老师都难留住,更谈不上进国内企业。另一方面,学校虽然开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但基本上还没有考虑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对社会的某种承诺,因此,讲信用,重承诺是对企业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而我们的学校十分忽视“讲作用”的教育,这就形成当今社会人才供需上的尖锐矛盾。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企业更需求综合性人才,目前各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几乎都是分两个系培养。虽然各系上了一些跨领域的课,但4C融合所需要的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有能力进行信息工程顶层设计的人才很难找。针对信息化和企业的要求,学校的院系及专业设置是否要调整一下。
社会有分工才能进步,找好各自的定位,各司其事,整个社会才能协调发展。我认为高等院校第一位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第二才是进行基础研究,并适当做一点高技术研究。国外的大学一般没有校办企业,有些私立学校即使办企业或经营地产也是由校董们管,校长只管教学科研。企业是独立法人,应当按企业的发展规律去管。科学院是历史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科研体制,除了重点进行高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外,还应当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既然我国高技术人才如此缺乏,为什么要特别限制科学院培养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呢?各部委办的研究所应当以高技术研究为主,直接为企业服务,最好是企业选题,委托开发。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主力应在企业本身。总体来讲,什么时候我国信息领域的大企业也有和国外企业开发力量水平相当(哪怕规模小一点)的一支科技队伍,甚至也建立了与国际上大企业的同行们可以平等对话的实验室,我国的民族信息产业就可以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
(1998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