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学研结合要进一步改变观念

实现产学研结合要进一步改变观念

李国杰

 

今天这个会非常重要,刚才听了政府部门的一些意见,也听了学校科研单位一些意见,我想占大家一点时间讲讲产业界的人的一些想法,我不能代表所有产业界人员,只是说一些想法。

我最近花了不少时间做S863,即下一期863计划的规划工作,调研时发现产业界感到863成果不解渴,产业界希望科研部门能提供非常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或知识产权使企业能够翻身。不论是邮电部,还是电子部,都在急切地要求高技术研究应该为国家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做些实际的贡献。在学校与科研部门调研时,另一方面的反映也很强烈,有些教授说:“制定科研计划必须对历史负责任,不能搞半天把科研搞下去了,科研跟踪和创新要是没有了,你们是有责任的!”产学研结合,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只有十个字,但是想做到却是奥妙无穷。我的体会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要两手硬,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产学研结合,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有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市场大的已形成标准的,如微机等一些低档产品,国外产品已经非常成熟,要在这方面创新就非常难,找学校、科研部门合作也很难找到出路,象联想等公司很多产品都是用现有的技术来做,很难在学校里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如果在还没有形成工业标准的一些新的领域创新,开发新产品,需要花大投资来培育新市场,否则这个产品从效果上来说只能是一个小的演示产品,且不说难以形成产业,连评奖都评不上,因为没有效益。用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也是很难做的事。进行产学研合作,我自己体会最难的是选择做什么,即做的东西对不对路,可不可能有竞争力。事实上,我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是很小的,不要以为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做,有许多东西我们做了以后没用。找到我们的生存发展空间非常之难。我觉得在产学研合作中要多听听企业界的意见,在做什么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以产学研中的研为主体,应该以企业为主。我们往往习惯先搞研究,再搞成果转化。“成果转化”这个词是中国特色,国外开发产品一般先从市场调研,Marketing分析入手,分析之后再做,做出来的成果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至少不是个转化的问题,而是市场有这个需求。在座有企业界的,希望大家多呼吁呼吁。

实行产学研结合需要培养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和有科技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现在科学家与企业家各有一套说法,我觉得双方都要进一步改变观念,不要互相抱怨。我在办公司的过程中,想把很多搞科研的人推向市场去做推广工作,我发现观念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有些科研人员自己觉得他的市场意识已经非常强了,但与国外企业的研究人员比,其市场意识以及如何选择产品方面的观念还差得很远。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狠下功夫。另外,我觉得应当把跟踪研究当成培养人才和技术储备的一个手段,科研经费里的人员成本费一定要大大提高,不是说提高一点点的问题。只有这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和有科技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才有可能培养起来。

最后,讲几句关于技术成果的转让政策和认识问题。在座搞研究的人很多,我自己也是搞研究的,我现在体会到:一个学者对自己的成果往往有一种产品情结,当成果转到企业界后,如果有利润,大头归企业占了,心里就很不平衡。原来我是转移技术给别人的,现在我也开始接收别人的技术,对科研单位和企业两方面的心态都有体会。我国《公司法》规定,技术占股份正常情况下不超过20%,后来科委加了个补充规定:高技术产业最高可占30%,即如果学校或科研单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与投资企业合资办公司,该技术加工出产品后,卖出产品的可分配利润投资者占70%,研究者占30%。很多学者对此心里不平衡,我想搞科研的同志对投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否则企业界是很难办的。我和很多学校打过交道,比如说一个成果要向我们转让,由我们实现产品化。有些单位要求,第一要一次性的知识产权转让费,第二做成后占股份20%30%,第三不是独家转让,还可以卖给别人用。这三项要求要同时满足,企业是难以接受的。张琪同志的报告题目发展了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提出产学研用相结合,这是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我只补充一句:产学研用千万要把用放在首位,否则没有希望。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