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63次IETF小结
参加第63次IETF小结
李国杰
2005年8月初我随工程院组团第一次参加IETF会议(第63次IETF会议),有以下几点收获与体会。
1、 IETF会议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会议,会议没有Keynote speaker,没有请权威专家做报告,会议发言者一般只讲几分钟(不像一般的学术会议至少讲15-20分钟),会议不发论文集(会后再寄一张光盘)。会上的听众几乎人人手里一部笔记本电脑,会上一片键盘敲击声。这种以制定Internet新标准为目标的学术会议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与开放作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利用开会的空暇时间,我下载了一批有关IETF的文件(以前只零零散散读过一些,未较系统地阅读),仔细阅读了一些阐述互联网与IETF原则的重要文章与一些我比较关心的RFC文件。其中2001年8月以RFC3160发表的“The Tao of IETF: A Novice’s Guide to 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详细介绍了与IETF有关的各层组织,如ISOC、IESG、IAB、IANA、RFC editor、IETF mail list 等,也介绍了Working Group和BOF的工作方式,RFC和Internet Draft (I-D) 形成过程。通过阅读这些文件对IETF的工作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总的来讲,IETF不同于ITU, 更强调自下而上,强调技术竞争和基层的充分协商,但以个人身份参加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维护了大公司的利益,因为大公司参加IETF的“个人”实际上是公司利益的代表。
3、 参加这次会议,主要收获不是从小会上听到一些Internet Draft进展情况报告,而是从会议上看到的一些情况引起我思考中国应如何在Internet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作为中科院计算所的负责人,原来我只是积极支持Internet Draft的提出者每次参加会议。现在看来,若国家没有顶层谋划,国内各有关单位、尤其科研单位若与大企业没有积极合作,企业之间没有积极合作,要在这种以人多示众作为取舍依据的场合通过一项标准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国外大公司一个小组会就是十几个人,会前都已统一思想,会上统一“起哄”,容易形成多数人同意的局面。IETF已经不是科研单位与大学教授玩“游戏”的地方。所谓完全开放只是一种形式,本质上还是看公司实力。国内单个公司实力小,如何联合是今后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4、 除了IETF每年三次大会以外,大量的I-D是靠Group Mail List成员在开会之前通过email讨论达成一致。RFC都涉及技术细节,会上只讲五分钟,实际讲不清楚细节,因此全靠会下活动。我国技术人员只有多参加Mail List成员之间的讨论,才能有更多发言权。另一方面,IAB在维持Internet的原则和一致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应通过学术上的努力争取有人参加IAB(目前只有一位留美学者参加),这将对引导Internet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5、 由于WiFi、WiMAX等标准不属于IETF范围(属IEEE),IETF在讨论无线移动网络技术方面似乎并不热乎。我原希望有IPv6 over DVB的工作组,会上也没有找到,以后还要多派人参加IEEE802.16标准组的有关会议。
6、 从IETF各个工作组的议题来看,似乎还没有太多的企业关心低成本信息化的问题,中国开展Internet标准研究,应有人专门研究如何进一步降低网络与通信成本的技术。即使进不了IETF的标准,也要形成国内标准。
7、 参加IETF的中国代表各自参加自己感兴趣或提I-D的小组会,未必对IETF的技术发展走势有较全面的分析,国家应有一个较长期的软课题,支持一些专家每年对IETF的会议做较全面的分析,(不一定次次到会,会后分析光盘也可以),及时给出Internet技术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