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发刊词

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发刊词

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会要求,学会要创办一份作为对全体会员基本服务的刊物,取名《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在广大会员特别是一批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今天这份《通讯》的创刊号与大家见面了。为了使全体会员和更多关心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们了解和支持这份刊物,我作为刊物的主编,在扉页上写几句话。

《通讯》不同于目前已经发行的众多计算机类学术刊物,它不是面向作者的刊物而是真正面向广大读者的刊物。我国已有许多学术刊物,这些刊物对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坦率地讲,目前关心学术刊物的主要是作者,包括投稿的作者和引用刊物论文的作者。所谓影响因子主要是反映一篇文章对写另外文章的作者的影响。而我们办《通讯》的目的主要不是为研究室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新的发表文章的载体,而是让计算机科技工作者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讯》上发表的文章一定要深入浅出,使大同行甚至其它领域的科研人员读得懂而小同行有收获。《通讯》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普刊物,作为学会的会刊,一定要坚持学术的严谨性。发表高水平的综述文章是《通讯》的重要任务。写一篇对读者有较大启发的综述文章可能比写一篇论文还难,希望投稿和被约稿的作者本着对广大读者负责的态度,尽量写出既有深度又有很强可读性的文章。

《通讯》不是以发表艰涩难懂的纯学术论文为主的刊物,而是主要面对计算机界甚至非计算机界但关心信息技术发展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它的风格应该类似IEEE Computer Communication of ACM。计算机学科包含许多小的分支,计算机学会有31个专业委员会,各分支之间,各专业委员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从事芯片设计的学者可能很希望了解多媒体的发展,从事网络通信技术研究的学者可能希望学点多线程技术。《通讯》应当满足科技人员扩大知识面,争取对信息技术融会贯通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有很强的渗透性,今天的数字通信技术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形形色色的信息技术可以看成计算技术的延伸。当今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已不再限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科学与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社会学都已经交叉融汇成新的学科,compt-XX-info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主流。因此,《通讯》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计算机科学,现在从事物理、生物甚至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可能成为《通讯》的读者。

不同思想的碰撞是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讯》要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交流创新思想的园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已快60年,60年中有许多重要的发明,遗憾的是,在这些发明者的行列里很少见到中国人的身形。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由于PC机和internet的广泛普及,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Moore定律成为这一时期技术发展的主要反映。但是,在技术高速发展时,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主要兴趣在提高性能。80年代初兴起的RISC技术本质上也是performance oriented。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已从急速上升期逐步转到平稳发展期。技术发展的重点也从主要追求性能转为主要追求低成本、安全与易用。Intel 公司宣布不再研制4GHZ以上X86芯片而转向多核CPU,就是技术发展方向出现转折的信号,即国外说的paradigm shift。一般而言,后发达国家要追赶、超越先进国家,只有在技术方向发生大转折时才有可能做到。今后15年正是这种难得的机遇。创新的前提是选择准确的科研方向。《通讯》要把科研方向的分析评估作为重要任务,不仅要介绍国外在做什么,而且要多发表分析国外现有技术不足及存在问题的文章,多发表对国内需求做深入分析的文章,使我们科研工作有的放矢,创新更有效率。

介绍国内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是《通讯》不可缺少的内容,但不能停留在一般介绍,还是要发掘成果中的创新思想。近20年来科技改革如果有失误,主要的失误是忽视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内计算机界的报刊杂志连篇累牍都是讲外国的技术、外国的产品。我们不少科研人员也习惯从外国产品的介绍中找科研题目,做了不少证明别人有理的科研工作。其实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外国人差,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一些与外国人思路不同的事呢。我国还有很多低收入人群,如果中国不是一亿人而是3-4亿人甚至7-8亿人都用计算机,都要上网,他们对计算机的要求肯定不同于今天的计算机用户。我们能不能提供功能与PC机差不多但价格只有几百元的新型终端。实际上现在各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中CPU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几,我们能不能只用现有硬件资源的1/10设计完全新型的处理能力服务器、存储能力服务器,使之满足各单位的办公需求?总之,创新能力首先来自与众不同的想象力,《通讯》要多发表激发想象力的好文章,成为激励自主创新的号角。愿《通讯》为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做出令人满意的贡献。

 

 

 

李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