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老师·企业家

学者·老师·企业家

——记全心全力带领职工创办民族高科技企业的李国杰院士

 

李国杰个人简历:194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1985-1986年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做博士后;1987年回到中国并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89年被聘为该所教授;1990年被国家科委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担任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国杰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我国著名院士企业家李国杰的座右铭之一。李国杰大概是以此来勉励自己不计较一时得失,克己为人,一心成就发展高科技、振兴中华的大业。而熟悉这位院士总裁的人都理解,“海纳百川”不仅刻画了李院士心胸宽广,同时也概括了他致力于我国科技事业、热爱国家、爱护和培养人才而忘我奉献的崇高境界和优秀品质。

   在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一间普通办公室里,李国杰经常碰到上午来了一批教授谈学问,脑袋里装满了国外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送走教授们,下午又来了一拨谈生意的,满口市场与价钱,这样一天,脑子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的领域切换。此外,李国杰还要指导七、八个博士生。一个星期中,每天都被缠身于公司管理、国家科技事业的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发、研究生的培养指导,拟稿、讨论、谈判、出差,或与国际同行交流,或参加有关部委召集的重要会议,或主持公司的发展战略会议和重大项目的决策,一天到晚马不停蹄,施展出“三头六臂”的功夫。办公室难得的清静只有在周日,泡在书房里和机器上,收集和掌握最新资料,这时的沉浸于学术研究的深海,或遨游于企业的发展蓝图,对这位院士企业家,都成了宝贵的享受。如此这般的紧张和繁忙,绝不只是因为“人在江湖”,而是他的那份执著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亲手培育的事业的深厚感情,逼使他自己,注定要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华。

   突破传统观念,问鼎高性能计算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民族产业的意义,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理解和重视。有人说,乐凯彩卷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大抑制了富士和柯达在国内市场的售价;因此,乐凯的存在具有战略意义。在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它改变了我国在商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被国外公司割据统治的局面。身居曙光总裁的李国杰院士,带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中国就不能独立富强,我们在世界上就只能做二等公民。”

   高性能计算机是网络化社会的枢纽。随着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经济进步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至为关键。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美国人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而一贯掌握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美欧国家,俨然要当地球村的主人。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一直依赖于进口(每年进口总额多达几十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先是通过巴统对我们予以封锁和控制,然后又通过其掌握的技术标准和先进产品对我们进行公开和“合法的掠夺”。国产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推出,改变了我们在该领域的被动局面,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李国杰率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开始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当时面临的难题不只是技术和理论的突破,更为关键的,则是观念上的更新。

   曙光之前的大型机研制历来是少则五六年,多则七八年,很多人为几台机器奋斗了一生。中科院计算所757机器的研制用了八年时间才完成,鉴定后很快即被遗弃在库房里。研制时间长的客观原因是当时国外封锁,不象现在能从国外较方便地找到资料和芯片。90年代初的国际环境开放了,可学术界评价一个人学术水平的标准则没有怎么变,还是主要看你做的东西是不是某项技术水平高;关注所做成果能不能得奖,或者发表的文章多不多。

   显然,李国杰如果继续照这种观念去做机器,如果只是以获奖为目的,就得和从前一样,从最底层开始搭硬件,设计操作系统,如此当然可以保证较高的国产化水平,但时间也会拖得把机器的价值给“折旧”个完。从头做起,是一种较典型的学问式理念,但有没有人严肃地去想,机器做了到底要干什么?李国杰想到了这个问题:“即使你全部是国产化的,用户就应该买你的吗?没有这事!只有你比其他厂家机器好、便宜,用户才会考虑你。”

   要想有所为,先得有所不为。李国杰经过反复思索,提出了“三不做”的原则——仅仅仿制,没有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做;只为鉴定评奖、填补所谓国内空白的科研项目不做;不符合技术发展潮流,没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不做。他决心要让自己的成果变成一只只国际一流的、有产业化前景的、能多下蛋的“母鸡”。把应用、把市场放在第一位,这在当时是观念的大突破!李国杰打定主意要把机器卖出去!他把学问、技术、成本、市场等这些东西放在一锅煮。作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的李国杰博士,不再纸上谈兵,他要在主流机上赶上美国,然后在主流机上开展智能化应用,并由此走出一条民族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路子。

   方针明确了,具体怎么走法?李国杰再次制定了正确的研制路线。曙光要在从器件到应用这整条增值链上寻找最有效的增值部分。追求技术和价值的增值,不但要确保做出机器,而且做完以后要么便宜,要么性能优秀,至于国际上已经较成熟的、能够方便地得到的,则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即可。“我们只做国外公司垄断市场的东西,做他们报价最高的那部分。我们攻坚的能力强,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别人认为是秘密武器的东西拿下来;只有突破这些秘密和关键,才可能赚到钱。”

   现在我们知道,李国杰的这种产品研发路线,今天已是国际上通行的路线。做学问出身的李国杰,找到了正确的路线,这是曙光能成功的关键所在!解决了思路问题的曙光人,把研制一台高性能计算机的时间从原来的五至八年缩短到了一年!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推出的曙光一号并行机,达到国外1992年产品的水平。在199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银河机和曙光机被列为中国高科技水平的代表。

   李国杰的这种创新观念,不但深深地影响了曙光的年轻人,也由此改变了我国在整个高性能计算技术领域的科研面貌,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和先进实用的成果。

   实现产业化,曙光走上辉煌路

   打响了头炮的曙光人,在李国杰的带领下,从此势如猛虎,以高性能计算机为龙头,在先进信息技术的广阔领域里攻坚克城,战功赫赫。

   “曙光一号”可说是咬住了国外公司的尾巴,而此后的一系列新的突破,曙光人则开始咬住国外先进厂商的耳朵,与世界并驾齐驱,在许多领域甚至跑在了国外公司的前面。曙光的市场策略,从当初的“农村包围城市”,到现在能够向外国公司叫板,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展开了大型战役,众多国外厂商开始转向与曙光公司合作。

   另一方面,曙光机在我国信息产业的地位,还因为其显著的间接效益和社会意义。没有曙光之前,国外一台机器可能卖100万,现在则不得不按5030万出售。曙光机的这种“威慑”产生的积极效应,在这几年的一些大型项目招标中,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短短几年,李国杰率领曙光人勇敢拼搏,闯出了一条发展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宽广道路。请看看曙光的光辉历程:19903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成立;19935月曙光一号问世,成为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台并行计算机,该年6月组建北京曙光计算机公司,推出一系列高科技产品;199410月,曙光1000调试成功,成为中国第一台商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MPP),在体系结构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年曙光一号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5月,产品化的高性能曙光1000MPP推向市场,从而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有能力制造MPP的国家之一,6月,北京曙光计算机公司、深圳投资管理公司等5家企业共同投资组建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初,曙光一号出口埃及,实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出口的零突破,当年3月,曙光公司推出天演系列UNIX服务器、工作站,曙光系列产品全面进入市场,并启动曙光计算机天津示范工程,曙光机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曙光1000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曙光公司被评为国内十大优秀系统集成商;1997年初,组建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曙光公司推出天潮系列超级服务器(巨型机)和天阔系列PC服务器,9月,曙光天潮出口喀麦隆,实现国产巨型机出口零的突破;曙光1000获得1997年度电子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底,曙光又将推出新的超级服务器曙光2000

   如今的曙光公司,已经拥有从超级计算机到简易入门级的各种档次20多种型号的全系列服务器、工作站产品,开发出面向Internet应用的先进平台产品、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众多行业应用软件,培养了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熟谙用户需求、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开发队伍,曙光系列产品已在铁路、税务、科研、教育、商贸、石油、邮电、海关、军事等十多个行业大规模推广应用,销售了1000多套高性能计算机,曙光在四川的合资企业并推出了天府系列PC产品,曙光公司已成长为一支发展民族信息产业、开创知识经济新时代的重要力量。

   桃李芬芳,师长风范

   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和曙光公司的员工习惯称李国杰院士为李老师,这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李院士身为博士生导师,而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的定位也把培养科研人才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另一方面,李总裁以其胸怀宽广、热爱事业、关爱人才、忘我奉献的优秀品格,感染了全体员工,他们自觉地把这位院士总裁尊为自己的导师。

   李老师少时的坎坷经历,使他更懂得人才的重要,更能够珍惜时间和才华的价值。高技术企业的关键是人才,国家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才。曙光因为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者,所以聚集了几十个博士和博士后,形成了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并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李老师,尽管成绩非常优秀,但在求学的路上遭遇了许多曲折。他考过两次大学,做过火车维修工,在北大毕业后又做过农民、工人,等到后来出国读博士时,已是38岁的人了。在学问上,他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恒心与耐力,在众多研究方向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他的毅力精神和诚实学问,为他的学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对这样一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认识到“真正要做大事,不取决于个人有多少才干,而在于他的德行,在于他是否有能力聚集更多的人在一起干事情,包括比自己本事更大的人。”这说明他已具备了企业家的眼光和胸怀,他说,“人的心胸有多宽广,就能办多大事情。”为此,李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公司干部和员工们的品质和凝聚力。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尽快成长,李老师甘为人梯。他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在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的一贯谦让几乎让他的手下过意不去,他从来都把这些机会和荣誉让给别人。在计算所里,人们常常看见李老师经常穿着普通的夹克衫、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会停下车和对面过来的员工一起讨论工作或学问,十分平易近人,一点没有那种所谓的气派和架子。

   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刚成立时,李国杰手下只有七、八个刚刚毕业、谁也不会做机器的大学生,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因此,李国杰的一项头等大事是尽快培养一批会造机器的人才。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原先的大学毕业生们一个个迅速成长为可以挑重任的后起之秀,他们经过一番拼搏,终于做出了曙光一号。当年的这班年轻人,如今大都成为了计算机界知名的青年专家。

   曙光公司目前拥有一支包括众多研究员、副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硕士和大学毕业生组成的科研队伍。自1990年以来,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共培养了10多名博士后和几十名博士、硕士,其中李国杰亲自指导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共计20多人。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和曙光公司还接受几位从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在智能中心工作几年以后到国外工作或学习。这些离开公司到国外深造和工作的人,其实依然牵挂着曙光的事业,牵挂着他们的李老师,经常主动为中心和公司帮着做些事。

   员工深受李国杰那种敬业精神的感染,曙光人把公司当作他们的家,把曙光的民族大业当作自己的崇高事业,奉献出他们的青春和才华。曙光人的事业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但公司从来不铺张、不虚夸;员工们经常自觉加班,而他们却心甘情愿地享受着并不对称的工资奖金;多做贡献,少说报酬,在这里是一种共同的境界。曙光人不但以其技术精湛,同时也以起诚实、认真和奉献的态度与精神,经常令用户由衷感动,并博得国内外同行和竞争对手们的称颂和敬佩。

   正是有了这么一支优秀队伍,曙光只用了不到国外公司十分之一的投资做出了同样先进的产品;有了一支优秀队伍的曙光,可以向比自己财力大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国际竞争对手叫板;有李国杰这么一个优秀的领导和曙光人这样优秀的队伍做保证,我们相信曙光的事业和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