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从这儿兴起”
“科教兴国从这儿兴起”
95年6月20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胡启恒副院长、八六三计划信息领域首席专家汪成为院士陪同下视察了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条财司、高技术司的领导也随同听取了智能机中心主任李国杰研究员的汇报并参观了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宋主任高度赞扬了曙光1000这一863重大成果,并对推广曙光1000做了重要指示。
当听到国家智能机中心建议科委与自然科学基金会配合设立曙光1000并行计算基金,以奖励机时的方式支持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研究,并计划在全国选择两个以上城市建立曙光1000推广应用服务中心时,宋主任指示:曙光1000又好又便宜,应该大力推广使用,杀出一条新路,为我们的后一代增光。现在程控交换机已搞上去了,有可能占据一半国内市场。计算机只要好好干也很有希望。曙光1000研制成功是个好机会,决不要放过。可以采取国家与地方共同出资办法,除北京以外,再在上海等地设三个点(服务中心),地方出一半钱,科委、国防科工委、教委各出一些钱。第一批3~4台订单很快可以解决。7、8月份可以开一个会,请一些省市领导参加,可以请到副省长参加,研究落实这件事,科教兴国就从这儿兴起。
当谈到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时,宋主任强调必须有一支“敢死队”杀到市场上去,像当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一样,现在必须要建立一支野战军在市场拼杀。过去有两个单位也做出了巨型机、并行机,但没有冲出院墙。这次如不破釜沉舟,痛下决心,分流一部分到公司去开拓高性能计算机市场,阵地还会丢失。公司办好了,对高技术人才一定有吸引力。宋主任满怀激情地鼓励智能机中心的年青科研人员,他说:我就不相信我们这一代人那么差。当年办黄浦军校每一期只学习六个月,但他们有一种坚强的信念,从黄浦军校出来的人就能当司令。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可以请一些行家来,把这儿当成新时代的黄浦军校,就是要有一批人敢于当司令。要相信高技术一定能挣大钱,只要坚持稳住一头,分流一片的原则,科研与产业都会兴旺起来。胡启恒副院长介绍台湾工业研究院不断从研究所分流一部分出去建立高技术公司取得成功的经验。智能机中心领导表示以曙光一号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已于6月8日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7500万元,为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建立了基础,智能机中心已有10余人的敢死队分流到公司,今后要进一步理顺中心与公司的相互关系,探索一条在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新路了。
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是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理论研究,90年代投入实施并开始商品化的技术。它被认为是代替传统向量巨型机技术的主要技术。
国外比较成功的产品有Intel公司的Paragon系列,IBM公司的SP2系统以及Convex公司的SPP系统。90年代前期短短两三年中,大规模并行机系统已经在巨型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截止去年11月的统计结果,世界前500套能力最强的系统中,有300套为大规模并行处理机系统。
国内在大规模并行处理方面起步较晚。1990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以后,着手进行前期研究,1992年开始正式研制产品。但由于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路线,集中优秀人才、集中资金,短短三年时间就研制成曙光1000,它相当于国外90年代前期的产品。国内其他一些单位也在这方面进行研究,今后会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
1与国内的对比分析
曙光1000是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第一家采用二维Mesh网,唯一一家研制成功关键的Wormhole路由器芯片,第一家全面研制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软件和并行文件系统,并行优化编第一家达到实用化水平。它的并行编程环境在国内最为齐全。它达到国内最高浮点速度:25亿次/秒。
2与国外的对比
曙光1000具有90年代前期国际先进水平。Intel公司1992年以后推出Paragon系统,IBM公司1993年推出SP1, 1994年推出SP2。其他公司1994年开始陆续推出同类产品。
曙光1000与Intel公司的Paragon采用相同体系结构,二者基本兼容。前者采用i860XR,后者采用i860XP。实测性能前者为后者的80%左右,这符合芯片的差异情况。曙光1000与Paragon性能具有可比性。两者的程序可以相互运行。曙光1000的Wormhole芯片独创异步和同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94年国际上仍未见商用Wormhole芯片。曙光1000的并行优化编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行程序可视化界面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曙光1000与SP2和SPP采用不同的体系结构,技术上各有千秋。SP2采用多级网,比较落后,但由于经济实力强,以大容量内存弥补。SPP采用环结构,可扩展性不如曙光1000,但它在向量处理方面有长处。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