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服务器产业化道路的回顾与展望

曙光服务器产业化道路的回顾与展望

李国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用户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们,

早上好:

今天,曙光公司的客户、国家智能中心学术委员会的许多委员、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科学院的领导和许多新闻界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召开一次很有意义的会。这不是一般的成果发布会,也不是一般的庆祝会,而是一次对十年来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历程的回顾总结会,一次争取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再上新台阶的动员会、誓师会和战略研讨会。

近半年来,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与产业化捷报频传。通过863成果辐射与计算所的支持,去年8月底联想公司推出了万亿次机群系统。今年2月底,主持研制神威巨型机的金怡濂院士获得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曙光公司继今年2月在新疆税务部门中标15套超级服务器,使得国产高性能计算机首次进入税务领域后,今年3月曙光公司在西部150多所大学校园网建设的联合招标中大获全胜,包揽了全部IA架构机群服务器和2个包的PC服务器,成为这次大型招标的最大赢家,再次证明了曙光服务器是我国教育行业第一品牌。今天,曙光公司将在这里举行第1000台曙光1700超级服务器交付仪式。曙光超级服务器已有1000台下线进入用户手中,这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半个月前,国家智能中心研制成功面向数据密集型应用的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并通过鉴定,存储容量已达到100TB,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万亿次,而且在可以工作正常运转条件下在线扩展到1300CPU600TB存储和近7万亿次计算能力。曙光4000L被称为数据处理的航空母舰。上面这些好消息汇集起来表明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已从探索性的开拓市场、努力突破市场壁垒阶段发展到以机群结构超级服务器为突破口,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向更高目标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曙光公司和智能中心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广大用户的信任与支持,离不开科技部863专家组的热心培育与支持,也离不开科学院、信息产业部领导的关心。 在此,我代表国家智能机中心和曙光公司对长期给予我们支持的广大用户、专家与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到今天已经13年,从曙光一号研制成功到曙光4000L推出经历了10个春秋,曙光公司正式成立也经历8年了。作为一直在第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回顾近十年来曙光服务器和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历史,感慨良多。利用今天与新老朋友聚会的机会,讲几点个人的体会与反思,请大家批评指正。

1、 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要有自信心

90年代初研制曙光一号时,国内高性能计算机市场是外国大公司的一统天下。那时候别说卖自己生产的高性能计算机,就是送给别人用也不一定接受。曙光机打入铁道部就是在偏远的三间房车站试用了快一年才获得入围竞标的资格。面对强手,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妄自菲薄,临渊羡鱼,望洋兴叹,忍受在自己的主机房内设立“中国人不得入内”的超级用户室或由外国政府审定什么样的中国人可以上机;要么是奋发图强,退而结网,面对强手勇敢拚搏去争一席之地。93年担任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到智能中心参观时,号召智能中心当敢死队,像当年刘邓大军一样杀出重围。智能中心和曙光公司的员工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勇敢地杀出重围,在很多人认为难以成功的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做出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冀复生同志在赴美工作前写的一份关于曙光机的调研报告中讲曙光公司犹如卢沟桥事变中的19路军。我们感到高兴的是,现在曙光公司已不是孤军奋战,联想、浪潮等公司都已加入了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的行列,我们的队伍在一天天壮大。

回顾这一段历史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振兴民族产业的自信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前提。从总体上讲,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目前大多数企业应当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企业,我们应抓住机遇,做好世界加工中心这篇文章。但是我们不能甘居下游,凡是国家战略急需而国外又对我们禁运或限制发展的高技术产品,比如高性能计算机、CPU、光电子器件等,只要有基本的人力物力条件就应当力争做上游技术和产品。不能完全靠卖苦力挣够辛苦钱才考虑发展高技术。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专利也不是发展高技术的拦路虎。我们必须在选择的有限高技术产业领域有所作为,我们也一定能有所作为。

在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决策时,绝不能因为难而放弃努力,过去我们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是这样,今天我们开创中国CPUSoC产业也是这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一定要有充分的信任。事实上,以曙光天潮1700超级服务器为代表国产机群系统,不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技术水平,都高于或不低于外国产品,在最近多次大型招标屡战屡胜已说明问题。AMD总裁在参观曙光公司时,对曙光1700的精湛工艺和质量深表赞赏。我最近在汉诺威展览会上也没有发现一台从装配工艺上讲比曙光1700更“产品化”的机群系统。

2、取得广大用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是高技术产业成功的标志。

发展高技术产业难就难在市场壁垒高。而所谓市场壁垒实际上是用户信任的壁垒。用户习惯买外国大公司的高技术产品是因为相信外国产品质量可靠,服务到位,同时由于社会舆论默认买进口产品可以不承担采购决策责任。碰到这种壁垒如果抱怨用户不爱国就会把自己推到用户的对立面上。曙光公司从一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就公开宣称,如果曙光公司能成功,功劳属于带头采购曙光服务器的用户。56年前曙光公司就把用户最关心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可管理性、高可用性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目标,归纳为SUMA特性,注册了It’s SUMA商标。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内外服务器厂商都把主要注意力从单项性能指标转移到上述非性能指标。这说明曙光公司在把握用户需求,确定研究方向上先人一步。

用户的需求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这几年来曙光公司大力推行按用户要求定制服务器,中科院寒地旱地研究所等许多用户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曙光公司也因此走出了一条新路。目前全国已有200多家曙光超级服务器用户,国内使用国产机群结构超级服务器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采购曙光天潮1700。我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曙光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3、探索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新途径

由于企业科研投入已占全国科研总投入一半以上,科技部宣布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从科研机构角度来看,如何让国立科研机构的成果对促进GDP增长发挥更显著的作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科学院计算所、国家智能机中心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技术转移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三年以前,智能中心曾经是曙光公司的研究开发部,在公司机制下,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有较大转变,智能中心的科研成果更加接近市场需求,对曙光公司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一部分人员与技术辐射到联想集团,也促进了联想更快地进入高性能计算机领域。2000年智能中心回到计算所以后,按科学院知识创新的要求,主要从事战略性、前瞻性与基础性研究。智能中心与计算所其他室一样以做国家战略科研的龙头、企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源头为己任,更多的力量花在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创新技术。智能中心作为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国家队应当处在技术与产业链的上游,不做企业可以做的事,不与企业竞争,而要为企业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产品攻克核心与关键技术,提高我国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正在探索计算所与企业共建智能中心及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的新体制,使智能中心不但长期得到国家支持,而且不断地得到曙光等企业支持,从企业的市场需求中获得驱动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4、正视差距,锐意创新,迈上新台阶。

智能中心与曙光公司相互配合,在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道路上走出了令人叫好的第一步,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只是在机群结构这一类机型上争得了一些市场份额,就整个高性能计算机市场而言(包括传统的大型机,小型机和SMP多处理机在内),我们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还很小。曙光公司虽然领先国内公司相当大距离,但排在我们前面还有四家外国大公司。Gorden Bell等权威计算机专家认为,传统的Cluster结构在可扩展性和功耗上已快走到尽头,日本地球模拟计算机的成功使曾经辉煌过的向量机再度引起计算机界的注意。但我认为历史只会螺旋式前进,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正面临新的飞跃。美国正在着手研制万万亿次(510Petaflops)计算机。成千倍地扩大机器规模,几十甚至上百倍地降低功耗,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停机地工作,通过网格方式共享资源和协同工作,采用光互联克服通信瓶颈,以高产出为目标的High Productivity Computer等等正在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曙光4000L在海量数据处理、在线扩展和网格部件等方面已经有新的技术突破。正在研制的曙光4000A4000H将在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 、网格计算能力等方面有更多更 有竞争力的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我们的创新空间十分宽阔,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还很多。让我们以第1000台曙光天潮1700交付使用为新的起点攀登更高的高峰,在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上争取更辉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