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发展科技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科技的必由之路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革命战争年代的“遵义会议”一样拨正了船头。党中央英明地举起了“改革”与“开放”两面大旗,从此我国的城乡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科技事业也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回顾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做为一名拼搏在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深深感激制定改革开放路线的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发展科技的必由之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必须进一步改变观念,改革科技体制、进一步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壮大自己的力量。

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观念,所谓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往往就是束缚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从创办国家智能机中心开始,在八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直为改变科研与产业两张皮这一不合理状况而努力,尤其是成立曙光公司以后,我们一直在市场上跌打滚爬。但是,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离“实现产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尽管我们已做了大量工作,观念上已有很大改变,但外界不少单位还是认为我们是科研型企业或学者型企业。这说明科研人员的观念改变还需要做艰苦的努力。最近曙光公司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如何按ISO9001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产品的定义、开发和测试,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评审。多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习惯于从外国文献中找科研课题,先做出一个可供鉴定评奖的成果,然后再考虑成果转化。一旦这种未对市场需求做深入分析或没有按产品化要求研制出来的成果在市场竞争中失利时,科研人员往往埋怨销售人员不得力或接产的企业水平低,而很少反省自己的科研思路是否对头。老实讲,对于大多数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计算机产品,所谓“成果转化”的做法很难成功。对计算机行业而言,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适应目前的快节奏。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习惯的以23年甚至更长时间为周期的科研项目应当以取得较大的技术创新或知识创新为目标,也就是说,这种创新成果应比企业逐步升级两三代的产品还有竞争力,否则就没有意义。我们不能忽视中长期研究,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发现与技术突破可能使我们后来居上,超过竞争对手,但绝不能把别人的短期项目当成我们的中、长期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观念的作用超过资金投入。国家已逐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如果科研人员的观念不进一步改变甚至让旧的思想回潮,很可能走入误区,国家投入越多,损失与浪费越大。

不仅科研人员要改变观念,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业领导也要改变观念。人大通过的到本世纪末科研投入要占GDP 1.5%的要求反映了全国人民对科技大发展的迫切期望,各级政府与企业应当认认真真地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果政府官员认为“等科教兴国已见成效,财政收入多了才能较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科研人员要先对国家有超额的贡献,国家才有多余的钱支持科研”;而科研人员又认为“要想科教兴国,必须先做到国兴科教,国家不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科教兴国就不可能有成效。”这就形成了鸡与蛋的死循环。解决这一死扣的方法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要认识到对科技的投入实际上是回报最高的投入,应尽最大努力实现1.5%的要求。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念念不忘对国家或企业投入的高回报。只是两方面共同努力才真正体现了改革的精神。政府与企业领导的观念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敢于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投向何处,即善于投入。至少在信息领域,目前的状况是选择做什么(Know what)比知道怎么做(Know how)更重要。笔者曾发表文章论述“技术创新的关键在选题”,此处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十分重视对人员本身的投入。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有许多限制,尤其是限制用于科研人员岗位津贴和奖励。国外的科研经费大多数花在人员身上,而我国科研经费花在人员身上太少,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我国先富起来的是一大批确有才干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而不是投机者或占国家便宜的人,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与价值观念都会改变。

对外开放是20年来我们取得科技大发展的先决条件。过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一台计算机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八年,其主要原因是外国的封锁,我们必须从头做起。而国家智能机中心和曙光公司能做到一、两年研制一台机器,最近我们推出曙光2000-I超级服务器(每秒200亿次),明年将推出每秒1000亿次的曙光2000-II,后年计划推出每秒3000亿次的曙光3000。如果没有对外开放的大环境,达到如此快的研制速度是不可想像的。有人说我们的对外开放走过了头,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这种看法有些片面,至少是表达不确切。应当说,如同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一样,对外开放也需要进一步推大与深入,决不能走回头路。但是,我们究竟如何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争取与保持我们的经济自主权,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状大自己的民族产业,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制定某些有利于吸引外资外商的政策时,有时考虑欠周到,客观上不利于民族产业发展。比如今年初海关总署颁布的对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引进整机系统免增值税和关锐的政策就没有考虑进口零部件生产整机的国内企业,使国内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据了解,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实行自投产起免征两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但外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实行自获利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政策,其优惠程度高于国内高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税收返还政策也不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最近许多研究所与大学都在实施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计划,据说财政部同意批给从国外吸引回来的人才200万元科研启动费,但不能批给从国内招聘高水平人才。上述政策考虑了对外开放的正面作用但忽视了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民族高技术企业只有在与国外大公司竞争中才能健康发展,我们不要求违反市场规律的特殊保护,但需要有一个平等竞争的公平环境,希望各级领导部门能体会拼搏在第一线的民族高技术企业的苦衷。

我们对过去改革开放的20年充满幸福的回忆,对未来更加改革开放的祖国充满信心。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