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情操与科学精神
弘扬爱国情操与科学精神
---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1999年)
李国杰
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后不久,就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空前的爱国热情。这两件事情相隔80年,但体现出来的都是中国人民的威武不屈的爱国情操。
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陈独秀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闭关,独霸东洋,和欧美日本通商立约以前,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欧洲民族,自古列国并立,国家观念很深,所以爱国思想成了永久的国民性。”从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人民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欺侮,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爱国思想是帝国主义逼出来的。国家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管多少善良的人民企盼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但只要帝国主义国家还存在,以强凌弱的罪恶活动就不会停止。北约集团最近宣布的“新思维”就是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肆意侵略其他国家的强盗逻辑宣言。我们必须正视当今世界这一不公正的现实。从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爱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国热情必须落实到兴国的具体行动中。
每一时代总有一批关心国家与人民大众利益的先驱者。将个人理想溶入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集体事业中是先驱者的基本素质。在走进21世纪的关口,中国面临跨国公司试图垄断世界市场、霸权主义者企图限制我们发展的严峻形势,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落在中国科技工作者肩上。在今天,弘扬五四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外企,三流人才进国内企业或院校。”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出国留学或工作是政策上允许的,长远来讲,对国家有利。但是,正如许多老科学家所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愿意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尽心尽力是中国一流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看到国内的阴暗面而不失去振兴中华信心并坚持创造性工作的有志人才和受过西方文化薰陶但不迷恋西方舒适生活而和广大人民同甘共苦的爱国者是振兴中华的脊梁。
五四运动从爱国救亡开始,当时的仁人志士也提出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请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条路是走不通的。经过80年前赴后继的努力,共产党已领导全国人民自己当家做主并建立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科教兴国才是唯一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而是提倡一种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比科学本身更重要。科学理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知识经济,进入知识经济的条件不完全是人们掌握多少知识,而是看国人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知识的应用程度。
科学理性首先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务实的前提是对国情的深入了解与认识。我们办一切事情都不要忘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落后贫困使中国民众容易滋长尽快暴富的浮躁情绪。58年的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已使我们吃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苦头,但“大跃进”的心态还常常会显露出来。如同当年抗日战争要打持久战,贫困和落后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山不止,持之以恒,经过几代人努力,才能搬掉这两座大山。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只有把科学理性精神补充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的优秀文化才能发扬光大。只有当我国人民既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又具有科学理性的文化素养,中国才会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科学理性精神的另一特点是创新。创新需要激情,需要为国家为人类干一番大事业的激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很难成为创新的持久动力。创新需要童心,童心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青年人比成年人更好奇,创新的主力应该是年轻人,信息等高技术领域尤其如此。技术创新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创新”一词的英文是innovation,其含义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本质上是如何把知识变成钱。我国经济建设的最大弊病是重复建设,同样,我国科研开发最大弊病也是低水平重复,难以在应该有所为的地方创新突破。几年来,我和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及曙光公司的同仁一道在研制推广曙光一号、曙光1000、曙光2000等高性能计算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道路。我们体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选择最佳增值环节,选择“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即重要的不是“know how”而是“know what”。我们将创新的重点选在让计算机更方便使用,更容易管理,更加安全可靠。事实证明,我们选择的创新方向已得到广大用户认可,路子越走越宽。
中国工程院在全国工程科技人员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我们要珍惜这一荣誉。中国工程院要在弘扬爱国主义和科学理性方面做出表率,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