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要项目交给缺少经验的年轻人

把重要项目交给缺少经验的年轻人
李国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敢不敢把重要项目交给缺少经验的年轻人,如何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是科技战线各级领导需要考虑的大事。

敢不敢把重要项目交给缺少经验的年轻人负责,我曾面临两次重大的考验,一次是研制曙光一号并行机,另一次是研制龙芯一号微处理器。
  
我选定的曙光一号计算机的研制带头人是樊建平。那时他刚从中科院软件所博士毕业到国家智能机中心工作。读博士期间,他的专业方向是汉字自动生成,也就是用计算机生成不同风格的汉字。到智能机中心以前,他没有研制过任何计算机。我选定的龙芯”CPU研制的的负责人是胡伟武,他也是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在做“龙芯”之前,他主要做虚拟共享存储的系统软件研究,他做了一个以他女儿“佳佳”命名的软件,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很成功,但他从来没有做过芯片。
  
是不是让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挂帅出征,我曾考虑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敢下决心,因为他们没有从事该项目研究的实际经验,更没有管理大项目的经验。最终我决定把重担压在这两个年轻人身上,是因为我相信人才是“逼”出来的。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两个决定都有相当大的风险,但事实证明这两次“破格”用人都是成功的,两个年轻人现在都已成长为将帅人才。樊建平现在是计算所的副所长,胡伟武现在是计算所CPU研究中心的主任。
  
回顾这两次冒险,我深深体会到,年轻人有没有做同样项目的经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3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有望成为将帅人才的基本素养,第二要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想打胜仗的激情,第三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完善自我的可塑性。樊建平在出征做曙光一号前,已在智能机中心埋头苦读将近两年,带领一个小组一行一行地分析UNIX源程序,他已经明白并行计算机如何工作。胡伟武为了请战龙芯,给室主任打电话讲,“我若做不出CPU,提头来见”,有这种激情才有可能克服想象不到的困难。

许多科研单位不敢给缺少经验的年轻人压重担,可能是习惯用做工程任务的方法来领导科学研究。对于像三峡大坝和神舟飞船这样的的大工程项目,事前做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选有较多经验的人挂帅有利于避免工程风险。但一个科学研究项目如果可行性论证做到百分之百的可行,项目负责人从一开始就完全清楚每一步怎么做,那么创新的余地已很小了。科学研究工作应该有一条“不为”原则:不做肯定能做成的“研究”。因为没有任何风险的所谓“研究”已经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工作了。曙光和龙芯启动时,年轻的负责人可能对完成课题任务还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不十分清楚水有多深,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导致曙光和龙芯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有潜力做学术带头人的年轻科研人员,一方面要大胆启用,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出头早的年轻人很容易被捧杀,取得一定成功的年轻人实际上处在危险时刻。对年轻科研人员来说,心胸有多宽,就能做多大的事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提出要开展扩胸运动,特别重视年轻人才的扩胸。同时,计算所还很重视对情商的培养,越是大项目的负责人,情商的要求越高。培养科研人员的情商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培养淡薄名利、科研为民的高尚情操,二是培养善于沟通,开放合作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