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生态演替与产业进化》序言20100415
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最强音。今年的两会上,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到每一个代表团只讲这一个主题;翻开每一天的报纸,首页上都是关于这方面的新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地,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号召下,各地又一次掀起大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热潮。如何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已成为各地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国已办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有许许多多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了不少知名高技术企业,在各省市的GDP总量中已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额。但是,坦率地讲,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并没有起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作用,虽然许多开发区被冠以中国“硅谷”、“光谷”、“药谷”的美名,但与美国硅谷的创新能力相比,相距甚远。国内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了地价优惠、税收优惠等诸多政策红利,为什么我国摆脱不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长期以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处境?为什么难以培育出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博士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先生,长期工作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他们根据自己在推进区域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生动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他们合作撰写的新书《区域创新生态演替与产业进化》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深入阐述了产业创新环境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是从一个方面找到了病根。他们广泛引用和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证案例,描述了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特别有趣的是,他们把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有相似的演替趋势和进化规律。这种相似性使人们有可能从新的角度理解创新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在这本书中,他们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良性发展开出的“药方”是,“让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相互‘吃’起来”。一个“吃”字点中了要害!千百年来,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整个社会不重视分工协作,缺乏“产业链”的思维习惯。高技术园区的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自己成长为傲视群雄的大公司,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处于既长不大也死不了的维持状态,变成永远长不大的盆景式的“小老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价值链的最基本属性是供需关系。产业价值链与自然界的食物链一样,一定存在“吃”和“被吃”的关系,一定需要资金、人才、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不同的是,食物链传递的是能量,产业链传递的是知识、产品和服务。因此,一个能“吃”来“吃”去的园区,就是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生态的园区。
这本新书中叙述的某些案例读者可能从其他文献中已经得知,但本书关于自然界生态系统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对比,反映了张爱平博士具有生物学知识背景的独到眼光,Master孵化器等创新实践介绍凝聚了孔华威先生多年来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心得体会。作者借鉴生态学和系统演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 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体系的结构优化和演替机制,提出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议,对从事高技术产业化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颇有裨益。
是为序。
李国杰
201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