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科学时报的回信20100921

徐治国同志,你好,

   两次邮件都已收到,最近所里评研究员,三段时间都开会,迟复为歉。

施一公和饶毅教授回国后大力呼吁改变科技界的学风,并带头自律,我对他们反潮流的勇气和改变学风的决心表示钦佩。

   他们两位回国不久,对国内目前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很看不惯,而像我这种回国已20多年的老“海龟”似乎已经逆来顺受了。我想出现这种局面不能认为国内科研人员都同流合污了。改变一种环境,或者说改变一种文化需要极其艰苦而长期的努力,需要鲁迅先生提倡的韧劲和毅力。君不见五四运动中大张旗鼓宣传的“赛先生”和“德先生”快100年了还没有深入人心,可见涉及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事情,对其变革的难度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相对而言,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经费分配和课题评审还算比较公正的,特别是面上项目,评委特别多,拉关系的问题不算很严重。计算所今年评上40多个项面上基金项目,大部分是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拉关系。一般而言,越大的项目越有人拉关系。如何解决大项目的公正评审,如何选择最有实力的单位和学者承担项目,确实是国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以为,程序公正、公开、透明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要以为关键环节全部公开,就一定找对了人。人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如何发现能看准人的伯乐可能比做到公开评审还难。为了减少大课题评审中的腐败,一种国际上通用的的办法可考虑在国内实行,即从真正内行中挑选公正的专家在一两年内脱产主持项目评选(不是由行政官员主持)。 美国的NSF各领域 的主任一般不超过两年,在任期间有严格的回避制度。国内的专家组任期太长,碰上不太公正的专家(哪怕是院士)把持一个领域太长 时间(国内一个专家控制510年很常见),这个领域就倒霉了。

   人人喊科研环境不好,但环境是由一个一个科研人员组成的 ,讲别人跑关系的人未必自己不跑关系。因此最重要的是强调人人从自己做起,强调“慎独”。还要强调有自知之明,做自己有本事做的事,不要什么项目都敢接。中国学术界的一种不良风气是把同行看成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常常看不起同行,不认真向同行学习。因此常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跑关系最多的人往往是二三流的科技人员,起到干扰课题评审的作用。

    如何监督项目评审也是技术性很强的事。笼统地提倡“纳税人监督”可能无法操作,人大可以做宏观的监督,难以细到某一个课题。看出一个人有病也许不是很难,难的开出真正能治病的药方。希望更多的人开药方,从中总可以找出治病良方。

 

李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