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中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20100929
(给中组部的一份报告)
关于国家智能中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
一、 智能中心简介
为了实施863计划,国家科委(现改为科技部)于1990年成立了“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智能中心”),承担863计划306主题的高性能计算机研制任务。1993年智能中心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多处理机,之后陆续研制成功曙光1000 、曙光1000A、曙光2000-Ⅰ、曙光2000-Ⅱ、曙光3000、曙光4000A、曙光4000L、曙光5000、曙光6000(星云)等大规模并行机,超级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先后获得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曙光1000)和4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研制成功的曙光星云系统峰值速度3000万亿次,居世界第一,Linpack实际测试速度1271万亿次,居世界第二。以智能中心的技术为基础建立的曙光公司已在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占有30%的份额,为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智能中心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才特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出国潮的高潮时期,大批学生出国,计算机领域留学回国人员极少。本世纪初,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组织代表团到中国考察,曾做过一个统计。当时计算机领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到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的“海归”不到10人,其中一半在智能中心。
李国杰1987年初回国到计算所工作,1990年被国家科委聘为智能中心主任。同年回国的祝明发博士先后担任智能中心总工和副主任,现在是联想集团首席科学家。郭可尊回国后在计算所工作,1992年聘为智能中心副主任,现任AMD公司全球副总裁。徐志伟1995年回国,任智能中心曙光2000总设计师,后担任智能中心总工和计算所副所长,现任计算所总工。许鲁2001年回国,担任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主任。曹存根在智能中心做完博士后就去新加坡大学、MIT、哈佛大学工作四年,1999年又回到计算所,担任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以后,智能中心还引进了孙毓忠博士,最近引进了IBM公司的张立新博士。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尚没有提出人才特区的概念,回国工作的“海归”待遇上并没有特殊的照顾,住房和工资福利等基本上按国内人员同样的标准安排。智能中心的“特殊”主要体现在承担863的关键项目和“类国外”的宽松科研环境。1992年进入智能中心的白硕博士(现任上海证券所总工)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成长的日子》中写到:“进入智能中心有几大开心事:第一是全新的机制,在当时,从来没看见过哪个单位有如此“轻装”的行政和后勤。三四个人的办公室,把所有的繁杂琐事一概承包,真正做到了面向科研进行服务,使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第二是先进的装备,我们用的是当时最好的工作站,通畅的局域网,最齐全的资料。……第三是学术制高点的位置,智能中心是863-306的根据地……,在这里我结识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既了解许多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开阔了学术思路……智能中心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使我受益终生。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点:1)学术上的“三开”-开明、开放、开拓; 2)管理上的“三重”-重实效、重创新、重协同; 3)技术上的“三敢”-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敢占领制高点。”
白硕文章讲到的“轻装”是由于智能中心依托在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所在办公用房、后勤等方面给予支持。智能中心有自己的公章,也有独立的财务账号,可自主支配科研经费使用,可自主进行人事安排等。智能中心主任由国家科委任命,不需要向科学院述职、汇报。科学院与计算所也很少过问智能中心内部的事,当时财务检查审计也不像现在这么频繁,可以一门心思做科研。白硕文章中提到的“先进的装备”是因为建立智能中心时,国家科委拨了500万美元给智能中心买设备,智能中心不到100人,当时使用的科研设备好于一般科研单位。306专家组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上能做到将该主题1/4左右的经费以重大课题方式下达给智能中心(仍需要写课题申请报告,但306专家组有给智能中吃偏饭开小灶的传统),虽然没有按年度预算切块下达,但相对于当时各大学和科研单位经费奇缺的局面,智能中心还算是比较富裕的单位。
三、 智能中心的启示
智能中心的成功对当今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有如下几点启示:
1、引进人才是否有大的作为主要取决于“海归”本人的动机与理想。
智能中心凝聚一批有理想抱负的青年。在当年介绍智能中心的宣传手册上,李国杰主任写下了这样一段“誓言”:“中国一流的计算机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未必低于国外,只要凝聚了一批脚踏实地、不慕虚荣、决心为振兴民族等技术产业而努力拼搏创新的斗士,外国一流计算机实验室能做到的事,我们也应该能做到。”智能中心引进的这批“海归”是奔着事业来的,与今天的科研重大专项比起来,当年的863任务大多不到1000万元,只能算小任务,但在当时已经有吸引力。人才如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压重担可以锻炼出一批栋梁之才。
每个“海归”回国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本事大,但主要是为个人谋利益,难以做依靠力量。“海归”能不能成为挑大梁的依靠力量需要挑选。目前的选拔主要是看能力和学术水平,在使用中应考虑德才兼备。
2.要重视创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智能中心与王晓东办的生物研究所的区别是始终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放在心上。目前引进的人才多数是做基础研究,也有一部分是回国办民营企业的,真正能攻克国家发展战略产业难关的急需人才并不多。要注意引进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十多年来,从智能中心下海创办或加入创业集团办高技术企业如今当上企业老总、副总、总工的已有十多人,如前面提到的郭可尊、祝明发、许鲁,还有历军(曙光公司总裁)、聂华(曙光公司副总裁)、张玉志(深圳点通公司总经理)、刘强(居正公司总经理)、高念书(中国移动数字通信总经理)、刘昌平(汉王公司副总裁)等等。
3、是否“因人设庙”要看“海归”人才的品行和能力
建国初期我国为归国的大师们设庙,对奠定我国科技基础起了很大作用。智能中心不完全是“因人设庙”,这个庙是计划中要建的,只是选了一个“海归”做“主持”。但为这个庙开了一些小灶。现在不少“海归”都希望因人设庙,这要看“外来和尚”的本事是不是大到可以设庙,像普林斯顿大学的李凯教授,如果回国完全应该为他设庙(北京市考虑为他建一个与北京生物研究所类似的前沿信息技术研究所),可惜他因身体原因暂时还不能回来。对于水平一般的海归应该鼓励融入国内现有的团队。
20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