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信息化之路
走新型信息化之路
李国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上午好。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新型信息化之路。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最近我花了八个月时间 ,参与我国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我是国家中长期规划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题组副组长,信息高技术及应用子专题组组长。最近我们这个专题要向总理汇报,我一直在想我们跟总理汇报的时候应讲什么,就是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真知灼见能够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点帮助。我今天讲的内容不代表战略研究组的结论更不代表国家将来做的战略规划,我今天讲的仅仅是我个人较长时间以来的一些想法,我的结论是信息化像现在这样搞下去是不行的,要搞新型信息化。
讨论信息化要从对信息技术的判断讲起。信息技术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现在很多人都讲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蓬勃,有很多新技术,中国要花很多精力去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以后,信息技术还是方兴未艾,遥遥无期有巨大无比的潜力。但是你必须看到,任何一种技术都有一个发展的周期,铁路、电力都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已走过了专家使用、早期流行到公众认识几个阶段,现在已进入了广泛普及阶段。经济发展长波周期理论指出,一群有联系的重大技术发明可以带动经济五十年左右的大发展。信息技术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今天已五十年。现在信息技术可能有一些中小型的突破与创新,带动经济形成十年周期的中波是可以的,很难想象信息技术还会再带动五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现在是普及式的发展。信息技术从模拟到数字已经历PC为代表的中波,现在应该进入第二个数字化的浪潮。我们在考虑我国信息化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可能走得非常好,给国家带来美好的前景,但是也不能不警惕,我们的信息化可能走到另外一条道上,面临四个严重的挑战,第一是信息化成本太高,我们的普及率比较低,信息化不能有效带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数字化鸿沟在加大,相对贫困加剧,广大人民群众从信息化中获益不多。第三信息产业规模很大,但象南美各国一样,主要是外资企业,技术上受制于人,本土企业未发展起来。第四是各部门各行业形成信息孤岛,军民网络完全隔离,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
十六届三中全会尤其是两会以后,特别强调新的发展观,归纳起来叫五个统筹。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缩小三个差别,一是要缩小城乡的差别,二是要缩小区域的差别,三是要缩小内外的差别。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信息消费在人均GDP里占多大合适?如果美国人占5%是合适的,就是说有2万美元左右的人均GDP,5%差不多是一千美元,一千美元就相当于中国全部的人均GDP。如果中国也做5%的打算,那就是说我们差不多50美元,我们50美元和1000美元怎么比呢?我们50美元也叫信息化吗?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信息化不能采取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明天的道路。那怎么办?如果我们提高信息化的比例,设想中国人30%的消费都是信息消费,我们1000美元中有300美元用于信息消费,行吗?也许个别高消费人群做得到,中国还有那么多的农民和贫困人口,怎么可能拿30%的钱花到信息化上?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中国新型信息化之路就是大幅度降低信息化成本,使中国信息化成本大大低于国外,我们的规模也大大高于国外,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信息化。我们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跟西方不同的道路,里面有很多新的特点,比如说降低成本,以人为本,要资源共享,还有一个可管理、安全可行。我重点讲一下关于低成本和惠及大众的问题。
大家都讲摩尔定律,到目前为止,所谓摩尔定律讲的是成本基本不变而性能不断翻番。无论技术如何提高,你买到产品的价格差不多。比如买微机,你现在花5000块,过两年它性能提高了一倍了,还是花5000元。按这个定律我们做十五规划,五年提高十倍,十年是一百倍,十五年是一倍。在未来十五年内,我国的微机、服务器、电话等信息产品性能都提高1000倍,没错,这是可实现的。但这条路是适合中国的道路吗?因为这条路前提是成本不变,那么最后享受这些好处的还是一些高消费的人群。我现在住在中关村,每年交上网费1000元,即人均GDP的12.5%,我国众多的贫困人口有可能拿12.5%的钱来上网吗?这条路是有问题的。其实,摩尔定律告诉我们的不是这一个方向,而是告诉我们芯片等技术发展有一个边界,就是说在这边界外面性能价格比达不到,边界以内任何地方都能达到。问题是我们要达到边界内的哪一点?极而言之,朝另一个方向走,性能不提高了,15年内把成本降低1000倍,也是可以达到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走的是性能提高为主,成本降低为辅的道路。而中国恰恰应该走降低成本为主性能提高为辅的路。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大量普及,这是一条新的道路,这和目前很多公司的想法就不太一样了。
走低成本的信息化之路在国外其实也有样板,像加拿大的一个省,也是比较偏僻的省,他们就实现了比较低成本的信息化。他们一兆位专线到家一个月40加元,相当于我们300加元左右。我算了一下我们付的钱比这个价要高四、五倍。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比较先进地方做到比我们现在还便宜。我觉得我们应该另辟蹊径,不能走美国的老路。最近美国一些基金会也在考虑一些革命性的变革。他们也在做100×100的工程,他们也觉得按现在的路也走不通。另外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龙芯的情况,几年前大家想不到龙芯会做到这样的水平,我们今年做出的芯片大概可以和国外差三四年左右。刚做龙芯的时候跟国外差六、七年,现在又有进步。就是我们做出的芯片相当于国外2000-2001年的水平,到明后年,大概我们可以做到和国外差两三年的水平。再往后就难了,你要赶上这两年就难了。我们若一定要在最高性能跟人家拼,短时期内拼不过。因为我们现在的加工线是一个FOUNDRY,人家是专门做CPU的IDM,FOUNDRY生产线不可能专门针对一家设计公司去优化。但是我们完全有可能做到我们的性能比国外差一倍,但我们的功耗、成本只有国外的相同性能芯片的1/5甚至1/10,这样的芯片我觉得中国人完全可以接受。如果我们两年内做出性能相当2G主频奔4的CPU,价位只有它的1/5甚至1/10,难道没人会用?我觉得可以往这方面想。我们做出的产品性能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我们的性价应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几倍(也许晚两三年)。
为什么中国要当外国高价产品的实验场,即使在国防科技上也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国防的钱也是纳税人的钱,也要考虑成本。所谓新型信息化就是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生活方式,创建巨大的低成本信息产品市场。到那时,全世界的大公司都会跟着中国创建的新市场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用户导向,把被跨国公司扭曲颠倒的信息产业颠倒过来。
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提高国民素质。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机会不平等。联合国有一个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按现在的做法,我们要做到美国信息化2000年的水平至少要投入几十万亿,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大多数人受益,我们希望建设全世界最大的网络,这个网络应该有七、八亿人可以上网,今后十五年里有二、三亿转到城镇,现在有五亿城市人口,让转移到城镇的人都可以上网,另外还要有部分农民上网,超过七、八个亿人上网的网,这就相当于美国现在三个网。还要做到协同工作、按需服务、安全可靠、平战结合,体验中国文化特色,建这样一个网需要做很多的工作。现在我们在建IPv6的实验网,总投资14亿,为以后的网打下一个基础。我想我们在IPv6推广方面可以走到美国前面,可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网。技术发展有一个规律,原来从比较贵族化的技术走到比较平民化的技术,这是新技术发展一个总的观念。大家回顾一下Internet发展的时候,很多人觉得Internet的发展有点怪怪的,它又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又不能保证,居然这么多的技术无法阻挡地向前推,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事。其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其技术高明,而是因为它走的是平民化道路,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以提供基本服务为主要目标,所以不是技术至上的路,这个哲学为我们发展信息化有很好的启示。但这个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螺旋式地前进,这段时间强调这个多一些,那段时间强调那个多一些。但是不要倒过来,把安全和技术放在第一条,否则死路一条,我们要走平民化的道路。
我也想趁此机会给大家讲一下对微软技术的分析。大家想微软的Windows为什么可以铺开?它就是抓住了人机界面,人使用计算机要更和谐的特点,方向抓对了。我现在用Windows Office产品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看说明书。就是看那个图标去猜它是干什么的。我们在发展技术的时候不要以为技术是我们唯一的目标,要记住IBM总裁讲的一句话“IT行业这几年来受技术控制已到了荒唐的地步”,我们不能按这个荒唐的思路指导信息化。
最后我想讲一下,现在要走集成的道路。这是美国自然基金委员会主席讲的,以前都是简约,现在要走集成道路。总结起来二十一世纪技术发展主要趋势就是技术不是越来越复杂,而是要化繁为简,要做模块化,要走更简单的办法,产品不是越来越贵族化,而是大众化。应用不是人围着机器转而是机器围着人转。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