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所技术创新工作的几点认识

  ——孙凝晖所长在计算所2017年度技术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计算所技术发展处整理)

  这次锦涛书记设计的会议形式挺好的,以前汇报工作的成分更多一点,这次真正是在研讨了;胡伟武老师也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报告,胡老师的报告其实百分之九十的内容我都听过,但每次听我都仍然觉得挺激动,这代表我们60后这一代人共用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吧,虽然我俩说法不一样,骨子里的精神是一样的。这种研讨的方式也带来很多的碰撞,MedicalNet就是很好的新想法,我们在精准医疗的点技术上有了不少积累,需要做出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我想谈谈这些天来调研、研讨、思考得出的几点新认识。

  第一,千万不能忘记国家战略目标这个本

  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计算所的使命,无论做产业化也好,做分所也好,都要为国家大的战略目标服务。我想胡伟武老师今天的报告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他做企业赚再多的钱,也是手段,不能忘记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目标,胡老师说做龙芯赚钱的话二十年就可以退休了,但没三十年自主创新这个事干不成。苏州分所做人工智能也好,宁波分所做机器换人也好,我们办分所的目的就是帮助地方经济升级,引进新的产业形态,这是一个国立研究所来到地方发展的初衷,分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这个国家战略目标,苏州分所要为苏州经济的这一轮的转型做贡献。在宣传上我们要注意,不要过分宣传办了多少企业,企业估值有多高,主要还是要强调对国家战略的满足,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我们这个IT学科比起科学院的很多研究所,一些做科学发现的所,做成一件事的价值链更长,需要熬的年头更长,要有三十年的定力。刚刚李国杰院士的讲话,对我们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个压力好大,我们一步一步来吧,每一个分所每年都要向目标迈进一小步。我每次见到陈冰冰、黄晁这些分所所长就是想问问:这一年有没有迈进一小步?只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迈,三十年后大的战略目标也许就完成了。

  今天中午石晶林带我去看了他们在苏州研制的电动自行车,小小的自行车里面有计算,屏幕显示跟特斯拉一样,有控制,有通讯,有电机,有电池,看起来不起眼的电动自行车,集成了好多的关键技术。我们在工控技术领域,一方面要坚持跟日本德国等企业竞争,另一方面也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欧洲人不会做电动自行车的,日本人不骑,美国人也不骑,但是整个长江以南的中国人,还有一带一路上的东南亚的人,十亿人都会骑电动自行车,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占领这个市场也许可以带动无线通信芯片、智能电机、工控软件的发展。

  第二,分所发展起来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这几天时间我跑了几个分所,前面两天在太仓分所,今天在苏州分所,会议之后再去南京。苏州分所发展十五年了,这个老大哥分所一路走下来,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其他分所去学习,它未来的发展道路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来观察。

  一个分所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做地方经济的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支撑平台。很多分所都要想一想,能不能在地方的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需要人才的时候,能为它提供服务,在它们需要技术平台的时候,能不能跟得上。我想在这个阶段支持苏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和我们十五年前支持它发展芯片产业一样,也要先把这两个平台做出来,这是第一步,别的都可以往后放。

  第二阶段,要有产业聚集。通过计算所自己创办的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聚集,地方政府是不买账的。产业聚集不一定要自己办企业,要通过我们提供的好平台多吸引企业过来。企业扎堆了,我们也就好服务了。

  第三阶段,通过园区建设形成具有产、学、研、用的小生态,没有小生态分所很难持续地发展。其中,产是企业,学是自己或引进的学术人才,研是技术研发能力,用是推广应用,园区是物理载体。

  有了这三步就能形成园区、资本、人才、技术的四统一,洛阳分所为什么短短时间就能发展起来,东莞分所为什么一直这么火,都是做到了这四统一,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苏州分所作为计算所的第一个分所经过15年的发展,这三步已经顺利走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怎样完成这三步走,需要重新思考。

  太仓分所是一个新建的分所,今年也第五个年头了,还有几个分所跟它一样都比较年轻,对新的分所我有两点体会。第一,不融入当地的主流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分所是不能生存的。这一点非常明确,相当于我们作为一个国立研究所,不融入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根本不能生存,是一个道理。虽然我们的技术做的很好,但融入地方经济是很难的,我们选择建分所的地方都不是科技最发达的,但需求是最高的。我们要始终关注如何服务制造业,制造业是中国的命根子,每个分所都一定要牢记。第二,无论是企业、技术、人才,要牢记引进、引进、再引进。这一点锦涛书记在洛阳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做一个分所,引进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一定要有。不光是分所,计算所本身也要牢记这一点,我们还落后,还不是世界一流,在追赶的过程中引进永远很重要。

  第三,对人工智能重要性的理解

  最后,谈谈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些思考。我来到苏州才知道苏州已经建了人工智能的产业园,大家都还觉得人工智能是一个很虚的东西。这几天我也是边走边思考,人工智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AI”怎么一句话给地方领导和企业家说清楚。李院士说AI就是信息技术的非平凡应用,他把这个本质说清楚了。我跟苏州科技局局长转述了一下,更通俗一点,我说AI就是“IT3.0”。 IT1.0就是计算机产业,就是提高计算力,联想、曙光、华为、IBM、戴尔这些企业为用户提供的都是计算力,当时就叫计算机产业;IT2.0就是互联网产业,它提高的是连接度,BAT、Facebook、Google都是提高连接度,价值是连接度的平方,这是梅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的,是IT技术和社交、购物、金融这些人类刚需的结合;AI 就是IT3.0,提高的是智能化程度,它是IT技术更深入、更广泛的跟产业、经济、社会的结合。

  第二个思考就是国家为什么把AI列为高于云计算、大数据、甚至网络安全的国家战略,它凭什么能比云计算、大数据、或是智能制造更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呢?苏州转型什么都没选,就把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我想中央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把它等同于互联网去想的,人工智能的技术比互联网有更广泛的渗透性。要做互联网应用的话,还需要有用户的规模,还需要能方便的联网,但人工智能不需要,它更容易渗透。领导人认为我们在IT1.0计算机时代处于产业末端,在IT2.0时代能齐头并进了,到IT3.0时代可以做到领跑了。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不光要数据多,还要有好的算法、强的算力。我们中国人多、物多、场景多所以产生的数据肯定多,又善于搞算法。我跟工业园区的领导解释中国人为什么擅长搞AI,印度人很听话,几百年的殖民地养成他们的文化就是听话、合作,所以善于搞软件,而我们中国的优势就是算法,在算法人才上我们在全世界有比较优势。

  第三个是关于计算所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山世光的报告非常好的给出了划分,人工智能=A+B+C+D+E,计算所不光是寒武纪神经元网络芯片,我们很多科研方向都包含在这个公式里面了。第一层,C是指计算,D是指数据,我们的芯片、高性能计算机、大数据处理技术都是AI的基础设施。第二层,AI的算法层,就是A和B,A是算法,B是知识,我们的智能信息处理方向、泛在计算、生物信息处理、知识库,都在这一层。最后一层,E是生态与应用,我们的很多创业公司,在地方的很多园区,都在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平台。所以,计算所在人工智能上,技术链是非常完整的。

  计算所要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里面起到顶梁柱的作用,只要计算所把我们作为技术引擎的作用做好,就有很大希望在新的一轮发展中,在2025到2030年继续做一名卓越的领跑者。

附件: